股票和債券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此外,每個資產類別的結構、報酬、回報和風險都有很大不同。瞭解區分這兩種資產類別的差異,能幫助投資者建立更健全的投資組合,同時也是長期投資的關鍵。
當然,根據投資者的年齡、風險承受能力以及長期投資和退休目標,資產配置組合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股票本質上是公開交易的公司的所有權,使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公司的增長。但這些投資也有價值下降的可能,甚至可能下降到零。在這兩種情況下,投資的盈利能力幾乎完全取決於股票價格的波動,而股票價格從根本上與公司的增長和盈利能力有關。
債券是一種固定收益工具,代表投資者(被稱為 “債權人 “或 “債務人”)向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借款人通常是公司或政府實體。債券也被稱為息票,其特點是最終的支付是由借款人保證的。對於這些投資,有一個具體的到期日,在這個日期,本金將被償還給投資者,同時還將支付與貸款開始時存在的利率相關的利息。
債券被公司、州、市和主權政府用來為眾多的項目和業務提供資金。也就是說,一些債券確實有違約的風險,投資者確實有可能失去他或她的錢。這類債券的評級低於投資等級,被稱為高收益債券,非投資等級債券,投機等級債券,或垃圾債券。然而,這些高收益債券也吸引了一部分喜歡高收益前景的固定收入投資者。
股票相對於債券的主要優勢是股票能夠產生更高的回報。因此,那些願意承擔更大風險以換取從股票價格上漲中獲益的投資者最好選擇股票。
投資者也可以考慮投資於派息的股票。股息本質上是將公司的部分利潤分配給其股東。而任何沒有被拿走的股利都可以購買更多該公司股份(也就是台灣股民俗稱的複利)重新投資於企業。
債券也以支付利息的形式支付定期收入;然而,這些不能再投資於同一債券。利率會在債券的有效期內發生變化,這就產生了再投資的風險,或者說新債券的收益率會低於你所收到的利息的風險。
將投資分散到股票和債券上,可以使債券的相對安全性與股票的高回報潛力相結合。
一般來說,股票的風險比債券大,箇中原因很簡單,因為股票不向投資者提供有保障的回報(台灣股市的高股息是例外,但每年的股息發放不一定,因此這部分依然是債券較有優勢),而債券則不同,它通過票面支付提供相當可靠的回報。股票本質上比債券更不穩定,因為在公司破產的情況下,債券持有人(即公司的債權人)有優先獲得償還的權利。同時,普通股的所有者是最後一個,如果公司破產,他們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風險規避型的投資者希望安全地部署他們的資本,並在更有條理的支付計劃中獲得安慰,他們最好投資於債券。
自1928年以來,股票的歷史回報率一直在8%-10%之間。債券的歷史回報率較低,自1928年以來一直在4%-6%之間。
在過去30年裡,股票的年平均回報率為11%;而債券的年平均回報率僅為5.6%。
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包含了多個資產類別的持股。一般來說,你的時間跨度越長(即你越年輕),你可以承擔的風險就越大。因此,投資組合中80%-90%為股票,其餘為債券或其他資產是可以承受的。然而,隨著你的時間跨度的縮短,建議將你的配置越來越多地轉向低風險的債券,減少對股票的配置。
由於投資者享有比債券更高的股票風險溢價,因此股票的表現通常會長期優於債券。這是股票投資者為承擔與股票有關的額外風險而要求的金額。股票也從經濟增長中受益。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企業利潤也在增長,這反映在股票價格中,但通常不會反映在債券中(債券本質上是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