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Price-to-Earn Ratio, 簡稱PE),是價值投資中,一種很重要的評估方式,可以讓你快速判斷股價目前是「便宜」還是「偏貴」。這篇文章中會整理關於本益比的基本觀念,像是本益比計算公式、如何判斷本益比高低、與成長性的關係等等,一篇搞懂本益比的所有重要觀念。
(最後更新時間:2022/10/30)
本益比可以想成「買進股票後,多久可以回本」,學會計算本益比,就能用這樣的方式快速理解股票目前是便宜還是昂貴。
假設台積電股價是491元,目前每年賺25元,這時候買進是便宜還是買貴呢?這時候如果學會「本益比」計算,就能快速幫你做判斷。
以2021年台積電全年的每股盈餘總計為23.01,若預估未來每年台積電EPS可微幅上修至25元,則2022年7月19日的這一天,台積電的本益比為「股價491元/每年賺25元 = 19.64年」,也就是說需持有台積電19.64年才能回本。
因此由本益比的計算可以看出,EPS佔很大的關鍵。
在上述例子,我們使用了歷史EPS當做本益比計算,所以會計算出來的就會是「歷史本益比」,因此也就有「預估本益比」的另一種本益比計算指標。
歷史本益比是以當前股價除以,過去12個月的EPS總額。這12個月的計算方式有兩種:
歷史本益比是普遍受大家喜歡的本益比指標,原因當然是因為比起預估本益比的不確定性,更來的客觀。
但歷史本益比同樣也有不足的地方,因為公司過去的獲利能力,並不能代表未來幾年也能擁有一樣表現。
另外,當公司發生重大事件如:新產品推出、新政策發布等等,使得股價在短時間大幅上漲或是下跌時,歷史本益比因為是使用過去12個月的EPS總額,所以很難立即反映出來。
預估本益比是用「預估未來收益」來計算,因為不是追蹤真實的數據,因此在使用預估本益比時,要特別注意。
一般來說,絕大多數投資人都很難取得未來的EPS預估,而公司財報製作時,也有可能因為各種考量,低估或高估未來盈利,使得預估本益比在公司內部或是外部分析師給出時,常常會有不同調的狀況發生。
一般來說,「好的」本益比並不一定是高比率或低比率。目前台灣股票市場整體本益比約落在 10 – 15 之間,高於這個平均的本益比可能被認為是較差的,而較低的本益比則是被認為是較好的,也就是較短的回本時間。
計算本益比時,因為我們都是預設公司每股盈餘是正數,才得以計算回本時間。反之:
一般認為,如果投資者判斷一間公司的合理還本時間是20年而便宜價是15倍,且該股票的未來每年平均EPS約5元的話,那麼這支股票的合理買入價就是100元以下,75元以下就是十分便宜的價格。
如何對公司未來的獲利能力進行有效的評估,或是如何找到可靠的評估公司本益比的來源,這將會是能否有效利用本益比工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