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抵稅可以抵多少?如何申報?申請步驟、抵免上限詳解

每年五月綜所稅申報季到來,除了薪資、利息等各項所得要如實申報外,你知道「捐款」其實也可以用來合法抵稅嗎?透過向合法單位捐款,不僅能做公益、幫助弱勢,還能列入「列舉扣除額」,有效減輕稅負。本篇將完整整理捐款抵稅的申報條件、抵稅上限、可捐對象、試算步驟與常見問題,讓你報稅更聰明、更省錢。


捐款抵稅是什麼?為什麼捐款能減稅?

「捐款抵稅」是政府為鼓勵公益捐贈所設計的稅負優惠制度。當個人或企業向特定合格單位捐款時,可於綜合所得稅或營利事業所得稅中申報扣除,進而減少應繳稅額。

抵稅的法源與分類

依照《所得稅法》,納稅人可以選擇「列舉扣除額」進行報稅,捐贈即是其中一項。與標準扣除額相比,若你的捐款與其他列舉項目合計金額較高,選擇列舉扣除更能有效減稅。


捐款抵稅可以抵多少?抵稅上限說明

捐款雖可抵稅,但依據捐款人身分不同,上限規定如下:

捐贈人身份抵稅上限(年度)
個人綜合所得總額的 20%
企業營利所得總額的 10%
特例(私校興學基金會)綜合所得總額的 50%
捐贈政府國防、勞軍或古蹟保護無上限

注意:僅捐贈給政府指定的公益團體、教育機構或文化單位才可申報抵稅。若是以個人名義捐給未立案者,將視為贈與,不可抵稅。


捐款抵稅怎麼算?試算步驟教學

你可以透過以下 3 個步驟簡單試算自己能省多少稅:

步驟 1:判斷自己適合「列舉扣除額」還是「標準扣除額」

列舉扣除項目包含:

  • 捐贈支出
  • 醫藥費、生育費
  • 保險費
  • 房屋租金
  • 購屋利息
  • 災害損失等

若這些項目加總大於標準扣除額(2025年單身為 131,000 元,有配偶者為 262,000 元),則改採列舉方式。

步驟 2:計算所得淨額

所得淨額計算公式如下:

綜合所得總額 
- 免稅額
- 扣除額(列舉或標準)
- 特別扣除額
- 基本生活費差額
= 所得淨額

步驟 3:依稅率級距計算應納稅額

所得淨額區間(元)稅率累進差額(元)
0 – 560,0005%0
560,001 – 1,260,00012%39,200
1,260,001 – 2,520,00020%140,000
2,520,001 – 4,720,00030%392,000
超過 4,720,00140%864,000

哪些單位的捐款可以抵稅?合法捐款對象一覽

不是所有捐款都能申報抵稅,僅限捐贈給政府核准或依法立案的合法團體與機構。以下為常見可抵稅捐款對象:

捐贈對象類別抵稅上限規定
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綜合所得總額 20% 內
財團法人私立學校興學基金會(捐給私校)綜合所得總額 50% 內
政府機關(勞軍、古蹟維護、國防捐款等)不受金額限制
特定運動員(由主管機關公告)20% 限制適用
政黨或政治候選人20% 限制適用(需依選罷法相關規定)

小提醒:

  • 捐給個人、未立案社團、零錢箱等,不具抵稅效力,會視為「贈與」,無法減稅。
  • 若使用線上捐款系統,也要確認對方有提供「可抵稅收據」。

捐款抵稅怎麼申報?報稅流程與應備資料

成功抵稅的關鍵,在於申報流程與資料準備是否完善。以下為報稅步驟:

捐款抵稅申報步驟:

  1. 查核對象資格:確認捐款單位是否具備政府核准的抵稅資格。
  2. 索取收據:請對方開立「公益捐贈收據」並註明捐款金額、捐贈人姓名與身分證字號。
  3. 填報所得稅表:選擇「列舉扣除額」項目,並附上捐款收據影本。
  4. 完成申報:可透過報稅軟體上傳,或親至國稅局完成申報。

捐款抵稅所需資料:

  • 公益捐贈收據(正本)
  • 捐款轉帳證明(銀行明細、信用卡帳單)
  • 申報人身分證明文件
  • 列舉扣除額申報表

報稅期間為每年 5 月,適用的捐款時間範圍為前一年度(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的有效捐贈記錄。


捐款抵稅常見問題 FAQ

Q1:捐款可以抵全部稅嗎?

不行。捐款抵稅有「上限」,通常為綜合所得的 20%,超過的部分不能再抵。


Q2:我用信用卡捐款可以抵稅嗎?

可以,只要捐贈單位具合法資格,並願意提供符合規定的「公益捐贈收據」,就能申報。


Q3:企業捐款抵稅和個人有什麼不同?

企業捐贈上限為營利所得的 10%,且須附上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表與合法收據。企業也可透過指定計畫(如教育捐贈)享有更高抵免。


Q4:捐給網紅或直播主的活動也可以抵稅嗎?

不行。僅限捐款給政府指定的合法機構,個人募資、非立案團體或商業活動皆不符合資格。


結語:聰明捐款,也能減稅!

捐款抵稅不僅能發揮社會善意,還能在報稅季幫你省下一筆稅金。只要掌握抵稅對象、捐贈上限與申報步驟,就能安心申報。提醒大家,在選擇捐贈對象時要確認是否為合法可抵稅單位,並妥善保留相關憑證,以利未來報稅使用。善心與節稅,一舉兩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