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除權息?除權息參考價是什麼?除權息日期有什麼影響?

投資股票不僅要看股價波動,還應該了解除權息的運作方式,這對於長期投資至關重要。每年6月到9月是俗稱的除權息旺季,想領股利一定要知道除權息是什麼!


什麼是除權息?

在討論除權息時,我們首先要理解它的基本概念:

  • 除權(Ex-Rights):公司發放股票股利(配股)時,會將股價重新調整,確保市場公平。
  • 除息(Ex-Dividend):公司發放現金股利時,股價會扣除對應的現金股利金額。

簡單來說,「除」代表「分配」,除權是分配股票,除息則是分配現金。當企業獲利後,會將部分盈餘回饋給股東,以股利的形式發放。


除權息參考價計算方式

許多投資者會發現,除權息後股價會減少,這是因為公司將一部分資源分配給股東,使股價進行相應調整。以下是不同情境下的參考價計算公式:

類型計算公式
除息股價 – 股息
除權股價 / (1 + 配股率)
同時除權息(股價 – 股息) / (1 + 配股率)

舉例來說,假設某家公司目前股價為100元,發放1.5元的現金股利,並進行10%的配股(每10股送1股),則:

  • 除息參考價:100 – 1.5 = 98.5 元
  • 除權參考價:100 / (1 + 0.1) = 90.9 元
  • 同時除權息參考價: (100 – 1.5) / (1 + 0.1) = 89.54 元

為何要注意除權息日期?

1. 融券回補造成股價波動

台股每年通常會有兩次融券強制回補的時間點,分別是 股東會前除權息前。當融券回補時,放空的投資者需要買回股票,以避免違約,這可能導致短期內股價上漲,形成「軋空行情」。

投資者可透過融券回補監控表,找出可能發生軋空行情的個股,適時布局。

2. 股利與稅務影響

台灣於2018年進行稅制改革,股利所得採用「合併計稅」與「分離計稅」雙軌制,讓納稅人可選擇較有利的方式。

  • 合併計稅:股利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適用累進稅率,並可扣抵部分稅額
  • 分離計稅:股利單獨計稅,稅率為 28%

以下是台灣綜合所得稅累進稅率表(以 109 年度為例):

級別稅率課稅級距(元)累進差額
15%540,000 以下0
212%540,001 – 1,210,00037,800
320%1,210,001 – 2,420,000134,600
430%2,420,001 – 4,530,000376,600
540%4,530,001 以上829,600

除權息對投資人的影響

高稅率投資人可能選擇不參與除權息

舉例來說,小明持有10張股票,每股發放 1.5 元 現金股利,共領取 15,000 元

  • 若小明適用稅率 20%,但公司稅額扣抵比率僅 13.43%,則需補繳: 15,000 × (20% – 13.43%) = 986 元
  • 若小明適用 5% 稅率,低於公司扣抵比率,則可退稅: 15,000 × (13.43% – 5%) = 1,265 元

因此,對於高稅率投資人來說,可能會選擇在除權息前賣出股票,等除權息後再買回,以降低稅務負擔。


如何挑選適合參與除權息的股票?

1. 公司獲利穩健,填權息機率高

不同行業的公司填權息能力不同,一般而言,經營穩健且獲利穩定的企業填權息的機率較高。

2. 產業前景良好

當產業成長性強時,市場對該產業的企業未來發展樂觀,股價回升的機會較高。

3. 投資三大標準

投資者可透過以下三個指標來選擇適合參與除權息的股票:

  • 配息穩定度:過去 10 年內穩定配息 且無減少跡象。
  • 成長潛力:過去 3 年平均股利高於 10 年平均值,顯示企業持續成長。
  • 本益比(P/E Ratio)篩選:挑選 相對被低估 的股票,提高投資報酬率。

參加除權息需要注意什麼?

雖然除權息看似是一種穩定收益的方式,但實際上領取的股利來自於公司資產,股價會進行相應調整。因此,參與除權息時,應考量:

  • 股價是否有填權息的潛力
  • 個人稅務影響,確保不會因稅負而減少實際收益。
  • 市場波動風險,避免短期內股價波動影響投資回報。

除權息的結論

了解除權息的影響,不僅能幫助投資者提升獲利機會,還能避免因錯誤的投資決策造成不必要的風險。選擇適合的公司,搭配合理的投資策略,才能真正享受股利收益,實現長期財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