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成長比是什麼?本益成長比加上本益比才是完整的本益比選股技巧

一般投資人都了解本益比(若你還沒認識本益比選股技巧的話,可參考我們先前的文章:本益比是什麼),並且也了解本益比的諸多使用限制和參考性失靈的時候,今天我們要來介紹另一個本益比相關的指標:本益成長比。

本益成長比(PEG)是什麼?

先講結論,如果本益比是用來估算股票是否昂貴或便宜的指標的話,那麼本益成長比(本益成長比,英文:Price-to-Earning Growth Ratio,簡稱PEG)就是專為了評估成長股(成長動能強勁)股價而存在的進階版本益比概念。

本益比(PE)是評估公司未來獲利能力的指標,但正如先前文章中提及到,本益比(正確來說是歷史本益比)並沒有考慮到公司未來獲利的穩定性以及業務成長性,於是就造成了當下高本益比時價格低,但之後本益比降低了反而價格高的奇怪現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由英國投資大師吉姆·史萊特(Jim Slater)所發明,後來被美國證券投資家彼得·林區(Peter Lynch)推廣的本益成長比,就是你不得不學習的工具。透過本益成長比(PEG)更能準確地判斷一支成長股是昂貴還是便宜。

如果對本益比還不了解,可先閱讀:本益比是什麼

本益成長比(PEG)如何計算?

本益成長比(PEG)是將本益比除以過去一年盈餘成長率或未來一年的預期盈餘成長率,在這裡我們加入了對未來成長性的預估,自此就包含了本益比的兩大誤區:為考慮獲利穩定度與公司成長潛力。但另一方面,「預估」也可能失準,因此如何用方法和數據參考將「預估」作準,就是另一個課題了。

本益成長比 =

本益比 ÷ 稅後淨利成長率(盈餘成長率,忽略%符號只取數字計算)

盈餘成長率建議以中長期數據作依據,因為短期數據容易受到總體經濟或其他大環境因素影響,不妨可以預估未來5年、或選擇過去5年當作依據。

實際演練

假設A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股價是100元,且分析師預估今年EPS為12元,
同時預估未來稅後淨利成長率是5%,那麼本益成長比即可計算如下:

PEG = (100÷12)÷5 = 1.67

本益成長比 > 1即代表股價被高估,且數字越大代表股價越被高估,換句話說就是應考慮是否賣出。

用本益成長比選股前要謹記的3個狀況

本益成長比並不是越小越好:

雖然本益成長比小代表是被低估的股價,但如果這是一間短期有著高獲利但長期不一定能創造穩定報酬的公司,運用此判斷法將很有可能造成投資者當下買入價格過高,卻導致長期投資套牢。

本益成長比用於分析「成長股」效果較好:

使用本益成長比(PEG)的前提是這間公司屬於成長股,且本益比必須為正、稅後淨利成長也必須是正的,預估EPS必須涵蓋至未來一年或一年以上來估算,這樣得到的本意成長比較有參考價值。

同時評估本益比(PE)及本益成長比(PEG)的數值:

與本益成長比相比,因為少了對未來的預測,歷史本益比顯得較為客觀。綜合兩種本益比,建議在使用本益比概念進行選股時可以同時參考歷史本益比以及本益成長比(PEG)的數值,如此既可有客觀歷史數據,又可有主觀投資判斷的未來數據,減少投資眼光的失誤。

本益成長比的重點整理

  1. 本益成長比與歷史本益比一樣可用來選股,但主要使用於估算成長股股價為昂貴或便宜。
  2. 本益成長比是本益比的進階版,加入了未來稅後淨利成長率的預估。
  3. 當一間公司快速拉高收益,本益比不斷升高時,若只用本益比將容易錯失買股時機(可參考先前文章中的聯電(2303)案例),此時,本益成長比可避免此投資誤區。
  4. 本益成長比若為1倍即代表為合理股價;大於1.2倍代表股價被高估,可進一步評估是否賣出;小於0.66倍則代表股價被低估,具投資價值。
  5. 使用本益成長比時仍需注意三點
    • 本益成長比並不是越小越好
    • 主要用於分析「成長股」
    • 可同時加入較客觀的歷史本益比一起比較

本益成長比介紹總結

評估股價是否合理,可以用2個重要指標-本益比(PE)、本益成長比(PEG),歷史本益比是用歷史EPS來估算股價便宜或昂貴,由於不包含主觀判斷,因此屬於客觀指標,但應用在挑選成長股時將會遇到參考性不足,指標落後的情況,此時就需要使用本益成長比。本益成長比的算式中有包含公司未來獲利成長預估,使投資人能以現有的以及可靠的未來預估數據來對這間公司進行評估。

免責聲明:所有交易均有風險,請謹慎投資。本文僅作為教學目的,而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