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通膨資產是什麼?了解抗通膨資產的定義與投資策略

為什麼需要抗通膨資產?

通貨膨脹會侵蝕貨幣的購買力,長期不進行合理投資可能導致資產縮水。因此,投資抗通膨資產是保護財富和維持購買力的關鍵策略。透過適當的資產配置,投資者能減少通膨對生活成本和資本增值的負面影響。

常見的抗通膨資產

  1. 黃金與大宗商品
    黃金作為長期保值資產,因其稀缺性和避險特性,在通膨環境下表現突出。此外,石油、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與通膨變化密切相關。儘管黃金的價格在短期內可能波動,但在長期通膨期間仍具有穩定性。

    投資建議:黃金ETF或實物黃金是一種便捷的投資選擇。大宗商品則適合願意承擔高波動風險的投資者。
  2. 必需消費品與能源類股票
    必需消費品如食品和飲料在經濟波動時仍有穩定需求。能源類股,如石油公司,通常能將成本上升轉嫁給消費者,因此在通膨期間表現良好。

    投資建議:投資ETF如SPDR必需消費品基金或選擇分紅穩定的公司,能減少個股風險。
  3. 不動產與REITs
    房地產價格和租金收益通常會隨物價上升。相比傳統購房,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提供了更高的流動性,是投資房地產市場的便捷方式。

    投資建議:挑選有良好租金收益和分散風險的REITs基金,減少交易成本和流動性問題。
  4. 抗通膨債券(TIPS)
    美國的TIPS(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是一種特殊債券,其本金會隨CPI上升而調整,確保持有者獲得實質收益。

    投資建議:適合保守型投資者,用於平衡高風險資產的配置。

抗通膨的投資策略

  1. 多元化投資
    在不同資產類型之間分散風險,降低單一市場波動的影響。結合股票、房地產黃金債券的配置能有效對抗通膨。
  2. 持有流動性充足的資產
    儲備6-12個月的緊急備用金,以應對市場波動和突發資金需求。
  3. 根據市場動態調整組合
    隨市場變動調整資產配置。例如,在利率上升期間降低債券持倉,增加黃金和REITs的配置,以應對市場不確定性。

抗通膨資產的結論

抗通膨資產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投資者應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務目標,制定適合的資產配置策略。通過靈活調整組合,並選擇具有增值潛力的資產,投資者能在通膨環境下有效保護財富,實現長期增值。

抗通膨資產的延伸閱讀

土地增值稅是什麼?完整介紹土地增值稅

在賣房的過程中,土地增值稅和房地合一稅是兩個最重要的稅項,這些稅款的金額可能相當巨大。因此,在出售房屋前,了解相關稅務規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於持有時間較長或擁有較大面積土地的房產(如透天厝),出售時的土地增值稅可能會相當驚人,這篇文章將帶您快速了解土地增值稅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方式。

土地增值稅是什麼?

土地增值稅是指在土地所有權移轉的時候,按照土地漲價總數額採用倍數累進稅率計算繳納的一種租稅,土地漲價總數額則是指土地移轉時之總現值,減去取得時之移轉現值或原規定地價的總額。主要分為一般增值稅率和自用住宅地優惠稅率。

土地增值稅什麼時候課徵?

房地合一稅法通過之前,針對賣房產所獲得的利潤是採土地、建物分開的雙軌制,如果是因為土地交易而獲得的利潤就按「土地公告現值」課徵土地增值稅;如果是因為房屋交易而得的利潤則是按實價課徵房地合一所得稅。也就是說,土地增值稅以及房地合一稅都是在有交易的情況下,才需要支出的稅負。

土地增值稅計算方式

一般增值稅率

土增稅的一般稅率按漲價倍數總共分成三級,分別是 20 %、 30 %、 40 %,如果是自用住宅用地的話,稅率為 10%,如果您的土地或房屋不是自用住宅,則適用一般增值稅率。計算公式如下:

  1. 土地漲價總數額 = 申報現值總額 – 前次移轉時所申報之現值總額 × 臺灣地區消費者物價總指數 – 工程受益費
  2. 漲價倍數 = 土地漲價總數額 ÷ (前次移轉時所申報之現值總額 × 臺灣地區消費者物價總指數)
  3. 累進差額 = 原規定地價或前次移轉現值 × 臺灣地區消費者物價總指數 × 級數及持有年數決定的數字
  4. 應徵稅額 = 土地漲價總數額 × {稅率 – [(依級距規定的%數) × 減徵率]} – 累進差額

另一方面,持有土地的時間越長,土地增值稅則會隨之減免,亦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 20 %、 30 %、 40 %,至少須持有該土地二十年以上才有減免稅額的空間。

自用住宅優惠稅率

如果是自用住宅,則適用自用住宅地優惠稅率,即固定10%。無論是一生一次或一生一屋的自用住宅地優惠稅率,計算方式都較為簡單:

應徵稅額 = 土地漲價總數額 × 10%

一般增值稅率計算範例

假設某人想出售面積100平方公尺的土地,數據如下:

  • 申報現值:每平方公尺25萬元
  • 前次移轉時所申報之現值總額:每平方公尺10萬元
  • 臺灣地區消費者物價總指數:100%
  • 工程受益費:5萬元
  • 持有土地時間:25年
  1. 土地漲價總數額 = (25萬 × 100) – (10萬 × 100 × 100%) – 5萬 = 14,950,000元
  2. 漲價倍數 = 14,950,000 ÷ (10萬 × 100 × 100%) = 149.5%
  3. 累進差額 = 10萬 × 100 × 100% × 0.08 = 800,000元
  4. 應徵稅額 = 14,950,000 × {30% – [(30% – 20%) × 20%]} – 800,000 = 3,386,000元

自用住宅優惠稅率計算範例

繼續使用上述範例數據:

應徵稅額 = 14,950,000 × 10% = 1,495,000元

也可以直接於財政部土地增值稅試算網站計算。

自住換屋如何節稅

針對自用住宅重購,土地增值稅和房地合一稅都有稅賦上的優惠,且無次數限制。只要在2年內完成先買後賣或先賣後買的行為,都可以享受退稅優惠。

土地增值稅節稅三大方案

一生一次(優惠稅率10%)

  1. 土地所有權人出售前1年內未曾供營業或出租之住宅 用地,地上之建物須為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所有,並已在該地辦竣戶籍登記。
  2. 都市土地面積未超過3公畝(約90.75坪)或非都市土地積未超過7公畝(約211.75坪)部份。
  3. 限一生一次。
  4. 自用住宅建築完成1年內者,其房屋評定現值須達所占基地公告現值 10%。
  5. 如果同時擁有多戶自用住宅房屋,也都符合自用住宅條件,可以規劃在同一天簽訂買賣契約同一天到稅捐機關申報土地增值稅,在都市土地3公畝或非都市土地7公畝範圍內可同時適用自用住宅優惠稅率。

一生一屋(優惠稅率10%)

  1. 土地所有權人在享受過一生一次自用住宅優惠稅率後,再出售其自用住宅用地,符合以下相關條件,可適用「一生一屋」再次享受優惠稅率課徵土地增值稅。
  2. 出售都市土地面積未超過1.5公畝部分或非都市土地面積未超過3.5公畝部分。
  3. 出售時土地所有權人與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無該自用住宅以外房屋。
  4. 出售前持有該土地6年以上。
  5. 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於土地出售前, 在該地設有戶籍且持有該自用住宅連續滿六年。
  6. 出售前5年內,無供營業使用或出租。

重購退稅

  1. 出售土地及新購土地地上房屋須為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所有,並已在該地辦竣戶籍登記。
  2. 出售土地於出售前1年內,無出租或供營業使用。重購地都市土地面積未超過3公畝或非都市土地面積未超過7公畝部分。
  3. 兩年內重購土地(先買後賣或先賣後買均適用)。
  4. 新購土地地價大於原出售土地地價減土地增值稅之差額,可申請退稅。
  5. 原出售及重購土地所有權人屬同一人。
  6. 如為先購後售案件,應於重購土地時,已持有供自用住宅使用之土地為適用範圍。
  7. 重購土地5年內再行移轉或改變用途者,需補繳原退還稅款。

名下有多間房地產的節稅技巧

  1. 善用「一生一次」自住優惠稅率10%:多戶自用住宅可以同時出售、同日申報,享受「一生一次」的優惠。如果無法同時辦理,則評估哪一戶最有利。
  2. 配偶間土地贈與:夫妻間土地贈與不課土地增值稅且不計贈與稅,這樣可以多使用一次「一生一次」的優惠。
  3. 善用重購退稅,使用一般用地稅率申報繳納土地增值稅後再申請重購退稅,以保留「一生一次」的機會,作最有利的節稅規劃。

掌握買賣時間點的節稅方法

土地增值稅依據土地公告現值課徵,每年1月1日調整。因此,在景氣好的時候出售土地,可以在12月底前完成產權移轉,以避開次年度的公告現值調漲,達到節稅效果。

快速重點整理

  1. 換屋時,善用自用住宅用地重購退稅。
  2. 自用住宅出售時,善用10%的自用住宅優惠稅率。
  3. 善用配偶“一生一次”自用住宅優惠稅率。
  4. 擁有多戶自用住宅時,善用“一生一次”優惠,同時出售或選擇最有利的房產使用優惠稅率。
  5. 在年底前完成交易,有助於避免次年度公告現值調漲,節省土地增值稅。

延伸閱讀

  1. 被動收入方法有哪些? 50種創造被動收入的方法,邁向財富自由
  2. 想財富自由、提早退休的5件該做和5件不該做的事
  3. 家庭理財規劃 – 迎接新生兒之前應如何理財?

建蔽率和容積率是什麼?常見土地專有名詞大解密

你是否曾經在購房或是研究土地開發時聽過「建蔽率」和「容積率」這兩個專有名詞,但卻搞不清楚它們的真正含義?其實,這兩個詞是土地開發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直接影響建築物的設計和使用。了解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土地使用的規劃和限制,進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什麼是建蔽率?

建蔽率(Building Coverage Ratio)指的是建築物基底面積與土地總面積之間的比例。簡單來說,就是建築物在地面上所佔的面積占整塊土地的百分比。

建蔽率的計算方式

例如,如果一塊土地的總面積是1000平方米,而建築物的基底面積是300平方米,那麼這塊土地的建蔽率就是30%。

建蔽率的重要性

建蔽率限制了建築物在地面上的佔地面積,這對於確保城市的綠化空間、保持建築間距以及減少城市熱島效應都具有重要意義。

什麼是容積率?

容積率(Floor Area Ratio, FAR)是指建築物的總樓地板面積與土地總面積之間的比例。它表示的是一塊土地上可以建築的總體量。

容積率計算方式

例如,如果一塊土地的總面積是1000平方米,而建築物的總樓地板面積是4000平方米,那麼這塊土地的容積率就是4。

容積率的重要性

容積率影響了建築物的高度和密度,從而影響城市的景觀、交通以及基礎設施的負荷。

建蔽率與容積率的區別

基本概念差異

建蔽率關注的是建築物在地面上的佔地面積,而容積率則關注建築物的總樓地板面積。簡單來說,建蔽率是水平的,容積率是垂直的。

實際應用中的差異

在實際應用中,建蔽率限制了建築物的佔地面積,適用於控制城市的綠化和開放空間;而容積率則決定了建築物的總體量,適用於控制城市的建築密度和空間利用。

建蔽率和容積率的應用

  • 住宅區的應用:在住宅區,高建蔽率和低容積率通常意味著低層、寬敞的住宅建築,適合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
  • 商業區的應用:商業區則可能允許較高的容積率,以便建造高層建築,增加商業空間的利用效率。
  • 工業區的應用:工業區則需要平衡建蔽率和容積率,以確保生產設施的有效配置和操作空間。

影響建蔽率和容積率的因素

  • 政策因素:各地的規劃政策會直接影響建蔽率和容積率的上限,例如市中心區域通常會有更嚴格的限制。
  • 環境因素:自然環境的考量,如防洪、防震等,也會影響建蔽率和容積率的設定。
  • 經濟因素:地價、土地供需情況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也會影響建蔽率和容積率的設置。

台灣的相關法規

台灣對建蔽率和容積率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同區域的限制也有所不同。

土地的種類

目前根據內政部的國土總共分為三大種類:

  1. 都市土地(13%)
  2. 非都市土地(78%)
  3. 國家公園土地(9%)

國家公園內土地依國家公園法及國家公園計畫管制,對於私有土地之交易買賣繼承等並未設限,全國土地不論權屬為何,均依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等空間規範使用。

都市土地

都市土地是指實施都市計畫法範圍內的土地。
都市土地大分類下,依照土地使用目的,劃分為各土地類別如下:

都市發展地區非都市發展地區
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行政區、文教區、公共設施用地、特定專用區農業區、保護區、風景區、河川區、其他
市鎮計畫 / 鄉街計畫 / 特定區計畫市鎮計畫 / 鄉街計畫 / 特定區計畫
類別建蔽率容積率
住宅區60%依地方特性調整
商業區80%依地方特性調整
工業區70%210%
行政區60%250%
文教區50%250%
農業區農業產銷設施50%
休閒農業設施20%
180%

非都市土地

非都市土地就是都市計畫範圍外的土地(其遵循法令為區域計畫法
按不同的使用目的,分為常見的甲種建築用地、乙種建築用地、丙種建築用地、丁種建築用地,和農牧、林業、養殖等10餘項分類。

  • 甲種建築用地:一般農業區、特定農業區內的建築用地,生活機能及環境品質較差的住宅用地。
  • 乙種建築用地:鄉村區內的建築用地,可供居住跟低強度的商業使用,缺乏完整的都市計畫與道路規劃的住宅用地。
  • 丙種建築用地:山坡保育區內的建築用地,通常需要完成水土保持相關保育計畫才能興建住宅。
  • 丁種建築用地:一般農業區跟特定農業區內的工業建築用地,可以合法蓋工廠(申請工廠登記)。
類別建蔽率容積率
甲種建築用地60%240%
乙種建築用地60%240%
丙種建築用地40%160%
丁種建築用地70%300%
窯業用地60%120%
交通用地40%120%
遊憩用地40%120%
墳墓用地40%120%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60%240%

建蔽率和容積率的調整

調整的可能性

在特定情況下,可以申請調整建蔽率和容積率,例如重大公共利益項目。目前最常見的容積率放寬便是「危老建物重建獎勵」。主管機關為了因應潛在的災害風險,加速都市計畫範圍內危險及老舊瀕危建築物之重建,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建築安全與國民生活品質,內政部特制定危老條例,提供相關重建獎勵,加速都市更新。

危老條例獎勵加速重建

1. 容積獎勵:

  • 最高可達建築基地1.3倍之基準容積或1.15倍之原建築容積
  • 三年內提出申請,再給予基準容積10%獎勵
  • 若合併鄰接建築基地或土地重建時,鄰接基地或土地之容積獎勵計算限定1000㎡內 (容積率:建物總樓地板面積與基地面積比,越高表示可建築的室內坪數越多)

2. 放寬建蔽率及高度管制:

  • 由地方主管機關另訂標準酌予放寬
  • 建蔽率之放寬以住宅區之基地為限,且不得超過原建蔽率

結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蔽率和容積率的規範將越來越細化和嚴格,新技術如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將大大提升規劃和管理的精度,進一步優化建蔽率和容積率的應用。了解建蔽率和容積率是進行土地開發和建築設計的重要前提。通過本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這兩個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並能夠在實際應用中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從而實現更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建築規劃。

延伸閱讀

  1. 分散投資組合的5個技巧
  2. 【被動收入】被動收入是什麼?被動收入一般人如何創造?
  3. 被動收入方法有哪些? 50種創造被動收入的方法,邁向財富自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