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抵稅可以抵多少?如何申報?申請步驟、抵免上限詳解

每年五月綜所稅申報季到來,除了薪資、利息等各項所得要如實申報外,你知道「捐款」其實也可以用來合法抵稅嗎?透過向合法單位捐款,不僅能做公益、幫助弱勢,還能列入「列舉扣除額」,有效減輕稅負。本篇將完整整理捐款抵稅的申報條件、抵稅上限、可捐對象、試算步驟與常見問題,讓你報稅更聰明、更省錢。


捐款抵稅是什麼?為什麼捐款能減稅?

「捐款抵稅」是政府為鼓勵公益捐贈所設計的稅負優惠制度。當個人或企業向特定合格單位捐款時,可於綜合所得稅或營利事業所得稅中申報扣除,進而減少應繳稅額。

抵稅的法源與分類

依照《所得稅法》,納稅人可以選擇「列舉扣除額」進行報稅,捐贈即是其中一項。與標準扣除額相比,若你的捐款與其他列舉項目合計金額較高,選擇列舉扣除更能有效減稅。


捐款抵稅可以抵多少?抵稅上限說明

捐款雖可抵稅,但依據捐款人身分不同,上限規定如下:

捐贈人身份抵稅上限(年度)
個人綜合所得總額的 20%
企業營利所得總額的 10%
特例(私校興學基金會)綜合所得總額的 50%
捐贈政府國防、勞軍或古蹟保護無上限

注意:僅捐贈給政府指定的公益團體、教育機構或文化單位才可申報抵稅。若是以個人名義捐給未立案者,將視為贈與,不可抵稅。


捐款抵稅怎麼算?試算步驟教學

你可以透過以下 3 個步驟簡單試算自己能省多少稅:

步驟 1:判斷自己適合「列舉扣除額」還是「標準扣除額」

列舉扣除項目包含:

  • 捐贈支出
  • 醫藥費、生育費
  • 保險費
  • 房屋租金
  • 購屋利息
  • 災害損失等

若這些項目加總大於標準扣除額(2025年單身為 131,000 元,有配偶者為 262,000 元),則改採列舉方式。

步驟 2:計算所得淨額

所得淨額計算公式如下:

綜合所得總額 
- 免稅額
- 扣除額(列舉或標準)
- 特別扣除額
- 基本生活費差額
= 所得淨額

步驟 3:依稅率級距計算應納稅額

所得淨額區間(元)稅率累進差額(元)
0 – 560,0005%0
560,001 – 1,260,00012%39,200
1,260,001 – 2,520,00020%140,000
2,520,001 – 4,720,00030%392,000
超過 4,720,00140%864,000

哪些單位的捐款可以抵稅?合法捐款對象一覽

不是所有捐款都能申報抵稅,僅限捐贈給政府核准或依法立案的合法團體與機構。以下為常見可抵稅捐款對象:

捐贈對象類別抵稅上限規定
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綜合所得總額 20% 內
財團法人私立學校興學基金會(捐給私校)綜合所得總額 50% 內
政府機關(勞軍、古蹟維護、國防捐款等)不受金額限制
特定運動員(由主管機關公告)20% 限制適用
政黨或政治候選人20% 限制適用(需依選罷法相關規定)

小提醒:

  • 捐給個人、未立案社團、零錢箱等,不具抵稅效力,會視為「贈與」,無法減稅。
  • 若使用線上捐款系統,也要確認對方有提供「可抵稅收據」。

捐款抵稅怎麼申報?報稅流程與應備資料

成功抵稅的關鍵,在於申報流程與資料準備是否完善。以下為報稅步驟:

捐款抵稅申報步驟:

  1. 查核對象資格:確認捐款單位是否具備政府核准的抵稅資格。
  2. 索取收據:請對方開立「公益捐贈收據」並註明捐款金額、捐贈人姓名與身分證字號。
  3. 填報所得稅表:選擇「列舉扣除額」項目,並附上捐款收據影本。
  4. 完成申報:可透過報稅軟體上傳,或親至國稅局完成申報。

捐款抵稅所需資料:

  • 公益捐贈收據(正本)
  • 捐款轉帳證明(銀行明細、信用卡帳單)
  • 申報人身分證明文件
  • 列舉扣除額申報表

報稅期間為每年 5 月,適用的捐款時間範圍為前一年度(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的有效捐贈記錄。


捐款抵稅常見問題 FAQ

Q1:捐款可以抵全部稅嗎?

不行。捐款抵稅有「上限」,通常為綜合所得的 20%,超過的部分不能再抵。


Q2:我用信用卡捐款可以抵稅嗎?

可以,只要捐贈單位具合法資格,並願意提供符合規定的「公益捐贈收據」,就能申報。


Q3:企業捐款抵稅和個人有什麼不同?

企業捐贈上限為營利所得的 10%,且須附上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表與合法收據。企業也可透過指定計畫(如教育捐贈)享有更高抵免。


Q4:捐給網紅或直播主的活動也可以抵稅嗎?

不行。僅限捐款給政府指定的合法機構,個人募資、非立案團體或商業活動皆不符合資格。


結語:聰明捐款,也能減稅!

捐款抵稅不僅能發揮社會善意,還能在報稅季幫你省下一筆稅金。只要掌握抵稅對象、捐贈上限與申報步驟,就能安心申報。提醒大家,在選擇捐贈對象時要確認是否為合法可抵稅單位,並妥善保留相關憑證,以利未來報稅使用。善心與節稅,一舉兩得!


延伸閱讀:

租屋報稅完整指南:誰可以報稅?怎麼申報?節稅條件一次看懂

為什麼租屋也能報稅?

對於多數人來說,「租屋報稅」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觀念。其實,只要符合特定條件,租屋族每年最多可享有 18 萬元的租金支出特別扣除額,有效降低綜合所得稅負擔。尤其自 2025 年起,租金支出不再納入列舉扣除,而是獨立成為「特別扣除額」,不僅簡化申報流程,適用範圍也更清楚。


租屋報稅的三大條件與限制

符合下列條件,才能申報租金扣除

  1. 租屋供自住使用
    不得用於營業或執行業務之用途。
  2. 租屋對象為本人、配偶或受扶養的直系親屬
    包含父母、子女等。
  3. 未申報購屋借款利息
    租屋報稅與購屋利息扣除不得重複擇用。

租屋報稅所需文件一覽

文件名稱說明內容
租賃契約書必須載明雙方姓名、身份證字號、租屋地址與租金金額
租金付款證明包含匯款紀錄、ATM轉帳明細、或房東收據
自住證明文件包括戶籍謄本或自住切結書,用以證明非營業用途

租屋支出可扣除多少?

2025年新制摘要

  • 扣除額類型: 特別扣除額
  • 可扣除上限: 每年最高 180,000 元
  • 對象限制:
    • 綜所稅適用稅率若超過 20%,不得使用
    • 選擇股利所得 28% 分離課稅者,不得使用
    • 基本所得額若超過 750 萬元,不得使用

房東如何申報租賃所得?兩種報稅方式比較

租屋不只房客能報稅,房東也需依法申報「租賃所得」。依照台灣《所得稅法》,租金收入屬於 財產交易所得 的一部分,需列入 個人綜合所得稅 中。

目前房東常用兩種方式報稅,各有優缺點,報稅前應視情況選擇較有利者。


房東報稅兩種方式簡介

報稅方式適合情況扣除項目優點缺點
必要費用43%法無法提供證明文件時使用固定扣除年租金的43%作為費用不用準備憑證,流程簡單扣除金額固定,可能不如實際支出多
列舉實支實付法有保存發票或單據者折舊、修繕費、地價稅、火險、貸款利息等可扣除全部真實費用,稅負最低須保存並提交各項費用證明

房東租賃所得計算方式

  • 總租金收入 − 必要費用(或43%固定)=實際租賃所得
  • 再併入年度綜合所得總額,按級距繳納所得稅

範例試算:
若全年實收租金為 240,000 元,採用43%法則計算:

  • 240,000 × 57% = 136,800 元(實際課稅所得)
  • 再依當年所得稅級距計算稅額

租金補貼也有影響?公益出租人免稅額揭露

如果房東將物件出租給 符合租金補貼資格的房客,並由地方政府認定為「公益出租人」,還可以享有以下稅務優惠:

  • 房屋稅與地價稅減免
  • 所得稅每月最高免稅 15,000 元

這對願意合法申報的房東來說,是非常實質的鼓勵措施,也能吸引更多承租人主動要求合法報稅,降低交易風險。


結語:租屋報稅,提早準備才不會錯失扣除機會

租屋族每年都有機會透過房租支出進行合法節稅,但前提是你必須符合自住使用等報稅條件,並備妥完整的租賃契約、付款證明與戶籍或切結文件。2025年起租屋報稅改為「特別扣除額」,扣除上限提高至18萬元,對符合資格的房客來說,是實質的稅負減免利多。

若你是房東,也別忽略租賃所得的申報義務,根據情況選擇「必要費用認列」或「逐項列舉」報稅方式,都能依法享有稅負上的彈性與優惠。


延伸閱讀:

分離課稅是什麼?分離課稅所得類型有哪些?

分離課稅(Separate Taxation)是指將特定類型的所得獨立於綜合所得稅之外,採用固定稅率課稅的制度。​這些所得不納入綜合所得總額,避免影響累進稅率級距,對於高所得者而言,具有節稅效果。​


分離課稅適用所得類型與稅率

以下是常見的分離課稅所得類型及其適用稅率:​

所得類型稅率說明
股利所得28%可選擇合併計稅或分離課稅,依個人稅負情況選擇最有利方式。​
利息所得10%包括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短期票券等利息收入。​
結構型金融商品所得10%包括結構型商品交易所得。​
房地合一所得15%-45%依持有期間長短課稅,最短持有期間稅率最高。​
中獎所得20%包括統一發票、公益彩券等中獎獎金。​
退職所得6%包括退休金、資遣費、離職金等。​
文物或藝術品所得20%交易收入為成交價的6%,再乘以20%稅率。​

分離課稅的優缺點

優點

  • 稅負可控:​適用固定稅率,避免因納入綜合所得而提高稅率級距。
  • 申報簡便:​多數分離課稅所得在收入時即已扣稅,減少報稅時的繁瑣。
  • 節稅效果:​對於高所得者,選擇分離課稅可降低整體稅負。​

缺點

  • 低所得者不利:​固定稅率可能高於其綜合所得稅率,導致稅負增加。
  • 無法抵扣:​分離課稅所得無法享有綜合所得稅的各項扣除額與抵免。​

分離課稅的申報與繳納方式

所得類型申報方式說明
股利所得於綜合所得稅申報時選擇可選擇合併計稅或分離課稅,系統會自動試算最有利方式。
其他分離課稅所得由支付單位代扣代繳在支付時即扣稅,無需納入綜合所得稅申報。

節稅建議與注意事項

  • 高所得者:​建議評估分離課稅是否較有利,特別是股利所得部分。
  • 低所得者:​應試算合併計稅與分離課稅的稅負,選擇最有利方式。
  • 投資規劃:​選擇適用分離課稅的投資工具,如結構型商品,可達到節稅目的。​

延伸閱讀:

2025年特別扣除額全攻略:項目、金額與申報須知

2025年報稅新制上路,特別扣除額項目與金額皆有調整。​本文將帶您一次掌握各項特別扣除額的最新資訊,協助您合法節稅


特別扣除額概述

特別扣除額是所得稅申報時,針對特定情況或支出,允許納稅人從綜合所得總額中扣除的金額。​2025年適用的特別扣除額項目如下:

  1.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2.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
  3.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4.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5.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6.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7. 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
  8. 房屋租金支出特別扣除額​

各項特別扣除額詳解

1.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 金額:每人最高可扣除 NT$218,000。
  • 注意事項:若全年薪資收入未達 NT$218,000,則以實際收入扣除。
  • 選擇:可選擇定額扣除或列舉薪資必要費用(二擇一)。​

2.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

  • 金額:每人 NT$218,000。
  • 適用對象: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或證明者。​

3.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

  • 金額:第一名子女 NT$150,000;第二名以上每人 NT$225,000。
  • 適用對象:扶養6歲(含)以下子女者。
  • 備註:2025年起取消排富條款。​

4.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

  • 金額:每人最高 NT$25,000。
  • 適用對象:扶養就讀大專以上院校子女者。
  • 注意事項:需扣除政府補助後的實際支出金額。

5.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 金額:每戶最高 NT$270,000。
  • 適用對象: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在金融機構的存款利息、儲蓄性質信託資金收益等。
  • 排除項目:免稅的存簿儲金利息、分離課稅債券及證券利息。

6.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

  • 金額:每人 NT$120,000。
  • 適用對象: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需長期照顧者。
  • 排富條款:若基本所得額超過 NT$7,500,000 或選擇股利及盈餘按 28% 單一稅率分開計算應納稅額者,不適用。​

7. 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

  • 適用對象:有財產交易損失者。
  • 注意事項:扣除額不得超過當年度財產交易所得,未扣除部分可在往後三年內抵扣。​

8. 房屋租金支出特別扣除額

  • 金額:每戶最高 NT$180,000。
  • 適用對象: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在國內無自有房屋,且租屋自住者。
  • 排富條款:若基本所得額超過 NT$7,500,000 或選擇股利及盈餘按 28% 單一稅率分開計算應納稅額者,不適用。​

特別扣除額一覽表

項目金額(NT$)備註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18,000定額或列舉薪資必要費用二擇一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218,000須具備相關證明文件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150,000/225,000第一名子女150,000,第二名以上每人225,000,取消排富條款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25,000扣除政府補助後的實際支出金額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70,000每戶合計,排除特定利息收入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0,000須符合長期照顧相關規定,設有排富條款
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依實際損失不得超過當年度財產交易所得,未扣除部分可在往後三年內抵扣
房屋租金支出特別扣除額180,000無自有房屋且租屋自住者適用,設有排富條款

特別扣除額結語

2025年特別扣除額的調整,提供納稅人更多節稅空間。​建議您在報稅前,詳細了解各項扣除額的適用條件與限制,並準備相關證明文件,以確保合法享有稅務優惠。​


延伸閱讀:

2025所得稅完整攻略:級距、免稅額、扣除額與報稅方式一次掌握

想了解2025年最新所得稅級距與扣除額?本篇文章將一次整理最新稅制重點、報稅門檻與稅額試算方式,幫助你用最有效率的方法了解自己應繳的所得稅。


所得稅是什麼?

所得稅是對個人或家庭年度所得所課徵的稅金,台灣的所得稅制度為累進稅率制,收入越高,適用的稅率也越高。納稅人可透過免稅額、標準扣除額、特別扣除額等項目來減輕稅負。


所得稅免稅額與扣除額調整(2025適用)

2025年報稅(適用2024年所得)起,以下三大項目將調升,有助於降低實際應納稅金額:

  • 一般免稅額:由9.2萬元提升至9.7萬元
  • 標準扣除額:由12.4萬元提升至13.1萬元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由20.7萬元提升至21.8萬元

單身基本免稅門檻試算

若無其他扶養親屬,2025年報稅免稅門檻合計如下:

  • 一般免稅額 9.7 萬元
  • 標準扣除額 13.1 萬元
  • 薪資特別扣除額 21.8 萬元
  • 總計免稅門檻:44.6 萬元

若全年總所得低於44.6萬元者,無須繳納所得稅。


所得稅級距與稅率調整(2025適用)

2025年起,所得稅級距門檻也將調整。以下為最新的分級與稅率:

適用稅率所得淨額(2025年適用)
5%0~59萬元
12%59萬1元~133萬元
20%133萬1元~266萬元
30%266萬1元~498萬元
40%498萬1元以上

如何計算應繳所得稅?

舉例說明

假設你是單身、年收入為100萬元:

  1. 扣除免稅與扣除額後所得淨額為:
    100萬-44.6萬 = 55.4萬
  2. 適用5%稅率
  3. 應繳稅額:55.4萬 × 5% = 27,700元

家庭免稅額試算(雙薪家庭)

以一對沒有小孩的雙薪夫妻為例:

  • 免稅額 9.7萬 × 2 = 19.4萬
  • 標準扣除額 13.1萬 × 2 = 26.2萬
  • 薪資特別扣除額 21.8萬 × 2 = 43.6萬
  • 總免稅門檻:89.2萬元

若家庭年收入未達89.2萬元,則無需繳納所得稅。


特別扣除額項目與調整(2025適用)

項目2024年額度2025年額度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0.7萬21.8萬
身心障礙扣除額20.7萬21.8萬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12萬12萬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12萬15萬/22.5萬(第2名起)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2.5萬2.5萬
房租支出特別扣除額12萬(列舉)18萬(改為特別扣除)

所得稅報稅時間與方式

  • 報稅期間:2025年5月1日至6月30日
  • 報稅方式
    • 線上報稅(建議):透過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可使用線上版、離線版、手機版
    • 臨櫃報稅:親至國稅局辦理

實用Q&A:所得稅常見問題整理

Q1:我只有打工收入,要報稅嗎?

A:若全年所得低於免稅門檻44.6萬元,可免繳所得稅,但建議仍保留報稅紀錄,有助於日後辦理退稅或申請補助。

Q2:房租支出真的可以扣稅嗎?

A:是的,2025年起將改列為特別扣除額,金額提升至18萬元。

Q3:已婚有子女的家庭能享有什麼稅務優惠?

A:可享有扶養親屬免稅額與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進一步降低稅負。


小結:掌握最新所得稅規則,報稅更有底氣

面對每年5月的報稅季,提早了解所得稅免稅額、級距與扣除額有助於做好資金規劃。無論你是單身、雙薪家庭、或是有年幼子女與年邁長輩的家庭,透過正確的計算與扣除項目,都能在合法的前提下有效節稅

延伸閱讀:

2025節稅指南:10大合法節稅技巧與單身族、高所得族、退休族節稅建議

申報綜合所得稅時,無論是單身上班族、育有子女的家庭、還是高收入族群,都關心如何合法節稅、減輕稅負。本文將整理10種實用節稅方式,並針對三種常見族群提供建議,讓你報稅更有策略、精打細算不漏稅。


一般人如何節稅?10種常見節稅方法

1. 勞退自提6%

受薪族可選擇每月自提薪資6%至勞退帳戶,該金額不列入薪資所得,可有效減稅。

2. 扶養親屬免稅額

申報符合資格的父母、子女等,可獲得額外免稅額(70歲以下為9.7萬,70歲以上為14.5萬)。

3. 列舉與特別扣除額應用

可列舉房租、保險費、學費、長照支出等,降低課稅所得。

4. 股利所得節稅策略

選擇合併計稅或分離課稅兩種方式,依自身所得級距選擇最有利申報方法。

5. 避免單筆股利超過2萬

單筆現金股利超過2萬會被課徵補充保費,建議分批領股利以節省支出。

6. 信用卡繳稅賺回饋

多家銀行提供繳稅信用卡回饋方案,可有效回收部分稅負。

7. 夫妻分開報稅可能更省

若雙方所得級距差異大,可試算合併與分開報稅方案,擇優選擇。

8. 海外收入免稅額與節稅

海外所得未達100萬元免申報,超過者享有750萬的免稅額,稅率為20%。

9. 斜槓收入享18萬免稅額

演講、寫作等「執行業務所得」有18萬免稅額可使用。

10. 開公司可列成本節稅

可將交通費、網路費、油錢、辦公設備等列為公司支出,有效降低課稅所得。


三大族群節稅建議

單身族如何節稅?

  • 低所得可完全免稅(總額低於44.6萬)。
  • 多利用伙食費免稅額與列舉扣除額減稅。

高所得者節稅方式?

  • 善用股利分離課稅與海外收入免稅額。
  • 可考慮成立公司,降低個人綜所稅負擔。
  • 多利用醫療、教育、保險與捐贈等列舉扣除額。

退休族如何節稅?

  • 勞保給付全額免稅。
  • 勞退依金額與年資計算是否課稅。
  • 可由子女列為被扶養人,提升整體免稅額度。

結語:合法節稅關鍵在於規劃與理解稅法

不同族群適用不同的節稅策略,從善用法定扣除額到設立公司降低稅負,關鍵在於根據個人情況合理申報、適當配置,方能達到最佳節稅效果。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是什麼?領股利要扣繳嗎?計算方式、股利扣繳與起扣點整理

什麼是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是我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一部分,旨在讓保費負擔更公平。舊制健保僅針對經常性薪資計算保費,忽略其他收入來源,如獎金、股利等,導致薪資所得者承擔較大負擔。因此,自2013年起,健保分為「一般保險費」與「補充保險費」,其中補充保險費即為「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一般保險費 vs.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類別計算基礎費率繳納方式
一般保險費經常性薪資(如月薪)5.17%由投保單位每月自動扣繳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經常性薪資以外所得(如股利、獎金等)2.11%由給付單位代扣或自行申報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計算方式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計算公式如下:

補充保險費=計費所得或收入 × 費率2.11%

其中,計費所得或收入包括但不限於:

  • 獎金、特殊津貼
  • 股票股利、現金股利
  • 利息所得
  • 租金收入
  • 兼職薪資所得

舉例:若投資人單筆獲得股票股利30,000元,應繳納補充保費: 30,000 × 2.11% = 633元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起扣點與扣繳標準

股利、利息、租金的起扣點

根據衛生福利部規定,特定收入需超過一定金額才需繳納補充保費,稱為「起扣點」。

所得類別起扣點(單筆)
股利所得20,000元
利息所得20,000元
租金收入20,000元

補充說明:

  1. 單筆股利、配息收入超過20,000元,需繳納補充保費,採「元」為單位,角以下四捨五入。
  2. 單筆收入若超過1,000萬元,最多僅以1,000萬元為基準計算。

「單筆」股利的認定標準

如何判斷股利是否為「單筆」?

  • 依發放公司區分:不同公司發放的股利,即使同一天發放,也視為不同筆。
  • 依發放日期區分
    • 若同一公司發放的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日期不同,則分開計算。
    • 若發放日相同,則合併計算。

領股利要扣繳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嗎?

股利計算方式

當單筆股利收入超過20,000元時,應課徵補充保費,計算方式如下:

  1. 現金股利
    • 公式:單筆現金股利 × 2.11%
  2. 股票股利
    • 公式:(單一公司發放股票數 × 面額10元) × 2.11%
  3. 現金 + 股票股利合併計算(若發放日相同)
    • 公式:(現金股利 + 股票股利面額總額)× 2.11%

舉例

  • 若投資人領取現金股利25,000元,應繳納 25,000 × 2.11% = 528元。
  • 若投資人領取1,000股股票股利(面額10元),應繳納 (1,000 × 10) × 2.11% = 211元。

哪些股利所得不會被課徵二代健保補充保費?

  1. 海外所得
    • 例如ADR、KY股(F股)等,屬於海外來源所得,不計收補充保費。
  2. 分散持股
    • 若一次性股利超過20,000元,可考慮分批賣出股票以分散收入。
  3. 選擇高頻發放股息標的
    • 例如季配息、月配息的ETF,能有效降低單次配息金額,使其低於課徵門檻。

ETF股利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計算方式

ETF的配息與一般股票不同,補充保費僅針對股利所得與利息所得計算。例如:

  • 假設某ETF每股配息為0.4元,其中40%為股利所得,則需持有125張以上才需扣繳補充保費。
ETF名稱每股配息股利所得占比需課徵保費的最低持有張數
ETF A0.4元40%125張

其他6類需要繳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所得

除了股利所得,根據健保署規定,下列6項所得也需由扣費單位按2.11%費率扣繳:

  1. 獎金:超過當月投保金額4倍部分的獎金,如年終獎金、紅利等。
  2. 兼職薪資所得:單次給付金額達最低工資標準者。
  3. 執行業務收入:如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收入。
  4. 股利所得:符合起扣點標準者。
  5. 利息所得:如存款利息、公債利息等。
  6. 租金收入:如出租房屋、商辦所得。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結論

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是針對經常性薪資以外的所得進行課徵,適用範圍包括股利、利息、租金等。投資人領取股利時,需注意單筆所得是否超過20,000元,並合理規劃資產配置,以降低補充保費負擔。對於ETF投資者,應關注配息結構,確保持有張數在免稅範圍內。

透過了解計算方式與起扣標準,可有效規劃投資,避免額外費用支出!

Exit mobile version